耳鸣是患者在缺乏外部声源的情况下,耳内或颅内产生嗡嗡、嘶鸣等不成形的异常声幻觉。这种声音感觉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,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。
听力下降的患者常伴发耳鸣,耳鸣往往是听力系统出现障碍或者紊乱的一种症状表现。
耳鸣:耳朵里的声响
耳鸣常始于30-40岁,部分老年性聋患者伴有耳鸣,常为高频声。开始时为间歇性,在夜深人静时出现,以后渐变为持续性,白天也可以听见。
耳鸣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,它是一些疾病的症状。人可以出现生理性耳鸣,当耳鸣超过了生理限度,就成为症状性耳鸣。
多数伴有耳鸣的患者,随着年龄的增长,会对耳鸣感到“习惯”。03
耳聋治疗中的伪科学
回顾我国的工作,相对重康复,轻预防,在治疗方面,虚假广告泛滥,游医作祟,误导误医严重,聋人徒受损害。这些情况不及时纠正,不仅难以达到WHO的目标——在2010年以前减少可预防的听力损失所造成的负担,更会严重影响我国在该领域的持续发展。
《我国的防聋工作如何与WHO接轨》耳鼻喉科专家卜行宽教授
揭开伪科学的面纱
耳聋耳鸣治疗常用鼓吹疗法
-
综合疗法:中医中药+刺针、气功、穴位注射
-
生物基因的临床应用:听神经再生修复
-
基因、再生三联疗法:基因系统修复疗法
误导关键词:耳神经的修复、听觉基因再生、激活神经、修复麻痹、行气活血、疏通耳窍05
科学认识耳聋耳鸣
-
大多数老年性聋属于感应神经性听力损失,神经性损伤、坏死,医疗药物无法逆转!
-
老年性耳聋非常普遍,常常也伴随耳鸣:老年性听力损失一般40岁左右出现,60-70岁听力明显下降,目前国内老年听损约有5000-6000万,占老年群体的30%左右。
-
耳鸣或可自发性地改善。这种自发性改善,见于病程短、年轻、随访间隔时间长的耳鸣患者。
-
从医疗技术角度,助听器的广泛应用会让听损人群的生活质量会得到相当大的改善。
耳鸣的日常生活管理
远离日常生活中引起耳鸣或者听力损伤的因素,包括:
-
远离噪音。噪音可以损伤人的听力系统,导致短期耳鸣,或者永久性的听力损伤。应当远离噪音,或者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,隔离噪音。
-
当服用某些药物后,出现耳鸣的症状,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咨询。
-
耳垢过多过厚时,不要自己用棉签处理,应当让医生帮助清理。
-
经常监测血压,防止血压过高或者过低。
-
保证足够的睡眠。睡眠障碍或者睡眠时间不足,可能会诱发耳鸣,失眠和耳鸣还会互为恶性循环,应当重视睡眠健康。
-
抑郁、焦虑的负面情绪,会诱发耳鸣,或者加重原有的耳鸣。可通过心理医生的帮助,控制住负面的情绪。
如果耳鸣已经存在较长时间,随着时间推移,带给生活的困扰会逐渐减轻。如果确实无法缓解,并因此带来不良情绪,应当及时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,避免因为耳鸣带来更多的痛苦。如果耳鸣影响到睡眠,也应当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,尝试合适的治疗策略。